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1990年代初期,天安門事件結束沒多久,政府對學生的清算還在進行,成千上萬的書籍刊物被查封,世界對中國的制裁尚未平息,那一群曾經參加過「反革命動亂」的大學生們個個噤若寒蟬,不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家裡有點辦法的只想出國,其餘的只想賺錢,擁有個人資產除罪化剛剛發生不久,賺錢是最正確的事情。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時代設定跟上述一樣都是90年代初,但該有的時代氛圍,在電影裡全都看不到,仿佛他們的青春只有愛情,沒有對週遭變化的熱血,這樣叫抹殺青春,不是致青春。

你還以為大陸的過去是跟港澳台同步過來的。

我常感覺大陸人對二十世紀末的記憶有些遺落,他們對五十年代心有餘悸,他們對七十年代印象深刻,但是他們對於八十末九十初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北京的朋友曾經站在長安大街上對我描述他讀書時候的北京:「我記得這裡以前有間麥當勞,然後拆了變成東方廣場」。就這樣,整個九十年代祇有拆房子跟麥當勞,群眾的記憶被更大的利益給偽裝了起來,因為和諧最重要。

但失去記憶是很可怕的,於是你看到了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樣的電影,靠著偽記憶描述1990年代大陸校園的二三事,名為致青春,卻找不到青春時的正確畫面,又大又厚的眼鏡不見了,窮學生特有的鬆垮泛黃白色內衣在男主角身上卻成了緊身的純棉貨,更別提片中不時出現的偽復古POLO衫,像是跟電影「心動」裡主角金城武借來的,拿掉偶而出現的幾面五星旗,還以為在看台灣校園片。

雖說這是愛情文藝片,應該無關「政治」,但既然要追緬某個時代,回憶起青春,就少不了要描述因為青春而對當年週遭時事的熱血與義憤填膺,許多男孩的人格魅力與女孩的大膽叛逆都是因為這些思想跟行為的突破才形成故事的,否則你拍成現代片或是男女主角在火星戀愛的奇幻故事就好了,這樣缺乏或不敢正視時代記憶根基堆疊起來的故事,讓不只是本片,而是現在大多的中國影視作品都充滿了唐突,所以只好拼命拍古裝片或是不斷向外挖掘別人的記憶片段,然後填充偽裝成自己不曾擁有遑論逝去的青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